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9月发布了《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。该指导意见中指出,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,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,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、减少施工污染、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,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、工业化深度融合,培育新产业新动能,推动化解过剩产能。2017年3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《“十三五”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》明确到2020年,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%以上,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%以上,各地也积极响应,纷纷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。

  20年来,中国房地产业、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进步,但是,绝大部分住宅和建筑的建造方式仍以现浇混凝土结构为主,装配式建筑比例较低。伴随着开发、设计、生产、施工、装备等全产业链的逐步形成,装配式建筑将迎来迅猛发展。

一、装配式建筑的历史发展

 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上装配而成的建筑。早在20世纪初,装配式的建筑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,后来在英国和法国进行了初步的尝试,近年来以其建造速度快、成本低等优势在全世界推广开来。

  从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看,社会对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注重建筑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质重,再到目前追求建筑个性化、多样化、高环境质量的发展阶段段。英国在1998年发布了一份“建筑生产反思”的研究报告,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英国建筑生产领域要通过新产品开发,集约化组工业化生产以实现下列具体目标:成本降低10%,时间缩短10%,可预测性提高20%,缺陷率降低20%,事故发生率降低20%,劳动生产率提高10%,最终实现产值利润率提高10%

  这份报告提出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引入建筑业,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建筑业不同于制造业,每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概念。提出了住宅产业化的基本原则,是以模数化构建标准化,以标准化推动工业化,以工业化促进产业化。

  目前,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逐渐提高的节能环保意识,装配式建筑受到了极大的重视,在受到国外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的影响下,我国也逐渐发展了一些适合我们国家的装配式建筑技术。从投资者来看,它可以缩短建设周期,加快资金周转,还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。从施工方来看,装配式建筑可以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,降低劳动强度,提高工人综合素质。通过装配式建筑的推广,大量农民工将进入构件工厂,身份变成产业工人。


二、装配式建筑的类型

  一是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(PC)。该模式适合于多层建筑、小高层办公建筑及住宅建筑,在传统技术框架和框剪结构基础上侧重于外墙板、内墙板等的部品化,并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,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、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,装配式建筑会进一步体现出成本的优势。

二是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。这种模式适合于高层、超高层办公、宾馆建筑,部分应用到住宅建筑,在传统技术核心筒的基础上,侧重于钢结构部品部件尽量工厂化,钢结构部分尽量做成标准化,减少工地焊接量,最后还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。这种模式如果结合PC部品化率,部品化率还会显著提高。

三是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。该模式适合于高层建筑、超高层办公、宾馆、公寓建筑,更加节能、节钢、节混凝土、节水,部品在工厂内一步制作并装修到位,现场进行二次安装。此种模式建筑的工程进度可以达到每天1〜2层。这种模式符合我国发展战略,这种建筑报废后,废旧钢材回收后可以成为我国重要的物资储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