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中国工程企业在国内做的工程业绩很好,但到国外却一败涂地,血本无归。仔细分析起来,失败的原因有很多,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总是与相关领导的决策失误密不可分。


拍脑袋型

l  领导缺乏海外工作经验,不愿认真分析国际工程与国内工程的不同,仅凭自己在国内的老经验想当然拍脑袋下决定。例如,某公司在国内建设公路有丰富的经验,初次到南亚某国承揽既有二级公路改造项目时,主管领导认为这是小菜一碟,杀鸡焉用牛刀,因此从投标报价到项目经理的选派都没有高度重视。结果由于报价不切合实际,缺漏项太多,项目严重亏损,业主强行终止合同并要求索赔,该公司惨遭“滑铁卢”。


自以为是型

有些领导有过在一两个国家做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,就自认为国外工程管理经验丰富,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,更没有对施工组织与概算进行仔细的策划分析,仅仅凭原有经验,盲目投标,盲目决策,因此项目实施中往往就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

急于求成型

还有一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后,如果长期没有拿到项目,就会出现焦虑情绪,甚至为了业绩不顾后果。例如,有的企业中标心切,报价过低、不惜亏损;也有的企业因报价过低,在业主提出需要“双倍的履约保函”时,为了中标竟然接受苛刻条件;还有的企业因为国外项目少,生产计划无法衔接,急需承揽新的工程项目,因而饥不择食,头脑不冷静或不自量力地承揽项目,将项目风险置之度外,匆忙决策,极易接到烫手项目。该类项目大多经济效益不佳,具有较高的实施难度,完成项目的风险很大,最终很可能导致项目亏损甚至失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