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期以来,定额是我国工程造价的基础体系,为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工程建设投资管理立下汗马功劳。
随着工程量清单日趋完善和市场化价格体系逐步应用,工程造价和国际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,而世界上除中国外其余200多个国家几乎无人使用定额这一神秘武器。
作为工程造价行业的一员,预测定额发展趋势是影响我们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。近日,算客工场做了一次调研,了解行业人员对此问题的看法。
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
下面是众多行家的观点:
胡工
说定额被取消,也是企业定额代替了官方指导性文件性质的定额的一个过程,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预算定额不会取消。原因如下:
1、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。因为无论是制造行业(批量生产),还是建筑行业(单一产品),都需要安全、重量、文明施工等规范来约束安全、质量、成本。工程预算定额是标准化工序人、材、机消耗量的体现,从人、材、机消耗量里能分析出某些细节,如管理水平、成本控制能力等,别人的钢筋损耗是1.5%,而我们是1%,这0.5%就是管理差距;
2、最重要的是成本控制的需要,大数据也是为了精确含量的概念,工程预算定额更是工序含量的总结,没有含量的造价,就是空中楼阁的数字,经不起半点风吹雨打;
3、工程预算定额是初学者入门的基础,因为刚入行的人没有成本概念,甚至从事多年工作的人,因为没有在成本控制的岗位任职,他们也不具备职业成本的理念。没有工程预算定额,60%的人连造价门槛都迈不进来。
之所以现阶段人们在议论工程预算定额有无存在的必要,原因在于现在官方定额含量越来越脱离市场造成,只能说一个定额版本实在满足不了所有企业的要求,下一步要完善工程预算定额,就要走企业内部定额之路。
进入2016年,工程预算定额分成了两个流派,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“消耗量定额”与一些外省市为代表的“全费用定额(也叫清单式定额)”,我称之为“不男不女型定额”别鼓励男人学生孩子。
消耗量定额并不是工程预算定额的新发明,而是工程预算定额的基础,北京市《绿建预算定额》、《全装配预算定额》已经采用了消耗量定额(只有定额含量,没有定额基价的定额)。这代表了定额新的思想,充分体现了“不变的是含量、变化的是单价”这一造价基础理论。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发挥自主报价的优势,不让定额基价束服人们的手脚。
朱工
目前各省基本都发布14、15定额,有效期按5年使用。可能后面政府不会再更新,势必定额淘汰。5年内消失原因:
1、各项目建设参与方没有公认的计价工具;
2、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解决基本依靠现行定额;
3、现行招标、投标、评标方法定额作用大;
4、各计价软件依据生产要素定额消耗量确定综合单价技术成熟;
5、企业定额公开制度不成熟;
6、各级造价协会还没有真正发挥应用主导作用;
7、2年淘汰时间准备不足,10年淘汰市场不允许。
黄工
现在招标的工程都要求用清单报价,所以基本上工程都是清单形式的了,因为清单工程量是统一的,报价单位之间竞争的只是单价,这个比较公平。而以前用定额投标的时候,工程量都不一样,最后各家报价很难比较高低,所以现在都用清单格式的了。但是我觉得定额10年内是取消不了的,因为没有定额,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组价了,但我觉得10年以后随着本专业的规范化发展,清单计价会逐步取代定额计价,其前提是国内预算员能够直接用(人材机费利税)组价。
杜工
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,将近40年的时间,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现在的市场经济,制度还不完善,技术正处于转型期,完全的市场化还未达到,但随着AI(人工智能)和BIM技术的持续发展,十年之内将会有非常大的进步,制度也会随之完善,而这些将对工程造价行业造成较大冲击。新技术的出现,将会让市场更加的透明化,能够支撑起工程行业的市场经济,定额将随之消失,各参与方依据市场行情和各单位的生产水平,进行市场化工程造价工作。
王工
定额计价模式形成的价格是一种带有计划色彩的指令性价格。定额计价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;。定额计价不能体现企业个别成本,市场缺乏竞争力;。定额计价约束了企业自主报价,达不到合理低价中标,形不成投标人与招标人的双赢结果。不能充分反映参与竞争企业的实际消耗和技术管理水平,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发挥,体现不出招投标活动中“公开、公平、公正”的竞争原则。
梁工
定额作为我过长期使用的计价模式,现在自身具备企业定额的企业只是少数的大企业,而多数企业还是在用定额计价作为计价的基础。现在的清单计价还是定额计价的组合体。以后定额应为是全国统一定额。
更多精彩内容